2025運動平權吉力馬札羅海外攀登隊 順利登頂


2025運動平權吉力馬札羅海外攀登隊
順利登頂,完成我們的共同挑戰,感謝朋友們的關心、支持與祝福!
視障攀登員:張雅惠、李協興
視障陪登員:吳嘉惠、劉治群、陳威達、巫曉玲
領隊:黃一元
副領隊:李再立
總務:張嘉珍
紀錄:袁秀慧
公關:梁學渡
#醫療顧問
高峰診所 高偉峰醫師
馬偕醫院 邱毓惠醫師
#贊助者
中華民國外交部
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
歐都納戶外體育基金會程鯤董事長
安倉營造張立雍董事長
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林廷芳董事長
郭瑞和先生
許漢隆先生
圖、文: 中華健行理事長黃一元
為鼓勵視障朋友追尋自我實現,積極與國外友人交流,讓世界看見臺灣社會的互連、創新和包容,以及視障攀登員的堅韌生命力,提昇台灣能見度並展現台灣人逆境中的活力,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以「運動平權及身心障礙平權」為主軸,於2025年2月展開協助兩位視障攀登員挑戰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攀登活動。該挑戰由2位視障攀登員及4位陪登員等11位隊員組成。
關於視障者的戶外世界乃呼應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」1978年人權法案強調運動平權對國際發展和世界和平方面的積極作用,戶外活動對視障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,但也充滿挑戰,如安全顧慮、行動不便及對陌生環境的不安。志工的角色正是引導視障者克服心理障礙,提供支持與鼓勵,成為視障者勇敢走出的動力。視障者與明眼人的交流主要依靠聽覺和語言。引用陳威達 (展翼視障天使協力車協會領隊) ,在「聽見風景,感受世界」文裡闡述口述影像是一種將「看見」轉化為「說出」的特殊表達方式,為視障者提供視覺藝術體驗。
2025年2月5日清晨6點半,在高度5895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峰頂上,旭日破雲而出,照耀著這座冰封的非洲最高峰,也照耀在一支來自台灣的攀登隊伍。來自台灣的兩位視障攀登員李協興、張雅惠以及陪攀團隊,成功抵達峰頂,寫下台灣視障攀登與運動平權的歷史。
由11個人組成的攀登隊,於2月1日浩浩蕩蕩自瑪蘭谷Marangu登山口 (1860公尺) 出發,平均每日攀升1千餘公尺,2月3日於荷戎波山屋Horombo (3700公尺) 行高度適應停留,在2月4日下午抵達攻頂前哨站基波基地營Kibo (4720公尺)。短暫休息後,深夜11點自基地營展開攻頂。由當地嚮導帶路,逐步翻越碎石坡、峭壁與雪地,歷經六個多小時的攀登後抵達峰頂。山頂上的溫度約在零下20度,強風吹拂,髮際結霜,連手機都當機。隊伍待了大約15分鐘,隨即回程。然而下坡路段對視障攀登而言是更大的挑戰,所幸在陪攀員和嚮導的協助下仍順利回到Kibo 基地營,並且繼續一路走回到3700M的 荷戎波山屋Horombo(登頂雖喜悅,下山卻更累!)
摘自隊員梁學渡臉書文章~
抵達峰頂的時候,隊員們流下眼淚,相互擁抱,這條路走了很久。一年多前,健行登山會黃一元理事長提出視障海外攀登構想,李在立老師開始策劃與組隊,視障攀登員與其他隊員逐一到位。除了協興與雅惠兩位體能條件優異的視障攀登員,必須準備海外攀登的訓練外,平常即有陪伴視障朋友跑步或騎行的陪攀員包括吳嘉惠(豆媽)、劉治群(豆爸)、吳曉玲和陳威達,不但擔任沿途引導與說明的工作,也協助這段期間協興和雅惠的生活日常,長期擔任志工培養出來的理解與默契,是這是攀登成功的關鍵。
對攀登隊來說,攀登吉力馬札羅山,最大的風險不在於技術或體能,而是海拔高度。協興和雅惠兩人本來就是優秀的鐵人三項選手與視障跑者,競賽強度超過一般明眼人,並有攀登玉山的經驗。大部分隊員也有半馬以上乃至超馬的資歷,然而超過三千公尺以上就有發生高山症的可能,海拔越高則更易發生。出發前隊員透過高峰診所高偉峰醫師的指導,進行多次的低氧訓練與藥物規劃,強化高山血氧適應能力。馬偕醫院邱毓惠醫師則針對每個人進行血氧運動表現的測試,提供高山症評估的資訊。結果所有隊員都適應良好,平安完成任務。相關的檢測數據,包括在基地營的運動測試,整理之後也會提供給研究單位參考。
許多熱心人士與單位,都對這次視障攀登提供支持與協助。團服黃外套由歐都納贊助提供,幫助隊員安然度過山上降雨與寒風的考驗,行進時老外的詢問度很高,很有Team Taiwan的感覺。何榮幸去年八月剛爬過,提供我們很多即期經驗,讓大家心裡更篤定。這些心意陪伴著我們出發,我們也帶著一座山峰的紀錄和感恩的心回到台灣。
吉力馬扎羅山視障登頂的紀錄首見於1997年,由美國盲人登山家Erik Weihenmayer所創下,台灣則是第一次由視障攀登者登頂成功。登頂前一天,在Kibo基地營眺望這座積著白雪的山峰,自眼前挺拔聳立,像是一個自在的巨人,壯闊而美麗。阿興和Pamela是看不到的,這座山峰已經矗立在他們的心中,熠熠生輝,懷抱著勇氣與夢想前行,他們終將與它相遇。
每一個故事,都從出發開始。
生活的目的不僅止於追求勝利,生命的意義更在勇於接受挑戰!